北京农学院导游词
小编:peihe日期:2024-11-28 05:04:41浏览:23分类:公务范文
北京农学院导游词(通用4篇)
北京农学院导游词 篇1
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始建于1956年,几经变迁、数易校名,1965年正式升格为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农学院。学校占地面积2159亩(校本部1136亩,科技园区1023亩),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15个二级学院(教学部):生物技术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园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基础教学部(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有教职员工7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24人,教授74人,副教授196人。教师中受聘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北京市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13个,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8300余人,其中研究生610余人,本科生6140余人,高职生1170余人,继续教育类学生4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28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农学、动物医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园艺等6个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北京市大学科技园、3个北京市人才培养基地和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7个北京市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期间,“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生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等一系列科技、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得北京市级(省部级)以上奖励260余项,其中一等奖40余项。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学校多次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授予“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 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批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
学校紧密围绕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级涉农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4项。尤其是近三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其中主持(第一完成单位)1项。我校依托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主持研究并形成的“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采纳,目前发展沟域经济已经成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学校坚持“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期间,学校创建实施了“政产学研推”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模式,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1+1+X”科技培训工程,通过开展“百名专家兴百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双百对接”活动,推广和转化农业技术和成果380项,帮助京郊70个村镇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6000余人次。学校被授予“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集体”“北京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为我校题词:“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期间,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20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学院开展了本科“3+1”合作办学项目,与日本麻布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与美国、荷兰的涉农类公司企业开展了专科生“2+1”研修项目。学校积极承办和参与第四届国际板栗学术会、动物福利国际会议、欢庆国际诺鲁孜节暨中塔友谊杏树移栽仪式、中德都市农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重要活动,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当前,全体“北农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努力进取,正在为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北京农学院导游词 篇2
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始建于1956年,几经变迁、数易校名,1965年正式升格为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农学院。学校占地面积12159亩(校本部1136亩,科技园区1023亩,林场10000亩),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学校现有11个二级学院和4个教学部。有教职员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00余人,教授、副教授290人。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为中心,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学校申报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相关成果,先后三次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占地面积12159亩(校本部1136亩,科技园区1023亩,林场10000亩),是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幽雅,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学校教学设施齐备,建有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建立了71个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38.7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5个,与30多家单位建立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关系。建成校园局域网,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风雨操场和全塑胶标准田径场等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定期公开出版《北京农学院学报》。
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学校申报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三年来,学生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等一系列科技、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得北京市级(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一等奖50余项,并首次获得了全国冠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学校被授予“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批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
学校紧密围绕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近三年来,学校承担了“973”、“863”、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农业行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国家项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作物品种研究、肉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兽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近三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均为主持单位),重点解决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
学校坚持“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学校创建实施了“政产学研推”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模式,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1+1+X”科技培训工程,通过开展“百名专家兴百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双百对接”活动,三年来共推广和转化农业技术和成果380项,帮助京郊70个村镇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6000余人次。学校依托都市农业研究院,承担了国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全国都市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培训,主持研究并形成的“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采纳。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为该校题词:“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多次在北京市的各项竞赛中获得荣誉。学生社会实践获得“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连续4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2年获得社会实践首都贡献奖,20xx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和“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北京农学院导游词 篇3
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始建于1956年,几经变迁、数易校名,1965年正式升格为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农学院。学校占地面积12159亩(校本部1136亩,科技园区1023亩,林场10000亩),是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
学校现有11个二级学院和4个教学部。有教职员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00余人,教授、副教授290人。教师中受聘为亚美尼亚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1人,北京市高层次和学术创新人才6人次,省部级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7人,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入选人员5人,北京市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17个,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15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6人。学校现有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4个类别涉及14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有30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动物医学专业为一类本科招生专业,园艺专业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农学、动物医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园艺等6个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制品与种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奶牛营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等20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
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为中心,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学校申报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相关成果,先后三次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首次荣获国家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三年来,学生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全国高尔夫球锦标赛等一系列科技、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得北京市级(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一等奖50余项,并多次获得全国冠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6%,学校被授予“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称号。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李源潮同志批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
学校紧密围绕首都城乡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近三年来,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农业行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国家级项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生物种业研究、肉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兽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三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重点解决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
学校坚持“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学校创建实施了“政产学研推”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模式,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1+1+X”科技培训工程,通过开展“百名专家兴百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双百对接”活动,近三年来共推广和转化农业技术和成果280项,帮助京郊100多个村镇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000余人次。学校依托都市农业研究院,承担了国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全国都市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培训,主持研究并形成的“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采纳。20xx年学校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为我校题词:“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20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了本科“3+1”合作办学项目,与日本麻布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与美国、荷兰的涉农类公司企业开展了专科生“2+1”研修项目。学校积极承办和参与第四届国际板栗学术会、动物福利国际会议、欢庆国际诺鲁孜节暨中塔友谊杏树移栽仪式、中德都市农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重要活动,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学校分别荣获“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集体”、“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首都劳动奖状”、“北京高校先进教职工之家”、“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平安校园示范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特别是我校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着眼京郊发展需求,组织开展的100个师生党支部与100个京郊农村党支部“双百对接”活动,搭建了党员师生“下基层、接地气、解难题”的牢固平台,该项目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北京高校优秀党建工作创新项目”,并首次荣获全国党建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当前,全体“北农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系列讲话精神,着眼于首都强化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为契机,抢抓机遇、凝聚力量,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全面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北京农学院导游词 篇4
北京农学院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56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1年迁入现址,1965年升格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现址建立北京农学院, 199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xx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
北京农学院(7)21世纪前20xx年学校的发展目标:把北京农学院建设成为在北京市属高校中[1]以农科特色为主,兼有工、经、管、法、文、理等类专业,具有鲜明特色,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农林大学。学校现有15个二级学院(教学部):生物技术学院(1系)、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系)、动物科学技术学院(3系)、经济管理学院(4系)、园林学院(5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6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7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系)、城乡发展学院(9系)(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10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基础教学部(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8300余人,其中研究生610余人,本科生6140余人,高职生1170余人,继续教育类学生400余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兼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期间,学校将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为重点,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新技术服务基地,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争取在20xx年前把学校建设成为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 上一篇:山西绵山的导游词_介绍山西绵山的导游词
- 下一篇:返回列表
猜你还喜欢
- 11-28北京农学院导游词
- 11-28山西绵山的导游词_介绍山西绵山的导游词
- 11-28大学主题班会策划书范文
- 11-28班级元旦汇演的策划书范文
- 11-28小学母亲节活动策划书
- 11-28元旦迎新年活动策划书范文
- 11-282024梦想策划书
- 11-28初中英语教师经验交流会优秀演讲稿
- 11-28精选美德少年演讲稿
- 11-28ktv员工守则与规章制度范文
- 标签列表
- 热门文章
- 最近发表
-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