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务范文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小编:libinghua日期:2024-06-16 10:02:39浏览:22分类:公务范文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精选32篇)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吉日、吉时、吉刻陪各位畅游我国道教名山——武当山,我是你门此行的导游员朱磊,首先,我借此机会恭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00:08——00:25)15秒

  我们现在乘车登上武当山,大约需要一小段时间的车程,一路上大家还可以感受到仙山道骨之神韵,领略秀丽的自然风光。(00:25——00:35)10秒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眼前这座绿琉璃瓦大殿就是紫霄宫。永乐皇帝封它为“紫霄福地”,那“云外清都”也见证着武当的历史。(00:36——00:45)9秒

  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境内,山势雄伟,面临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背依苍莽千里的神农架林区,连绵400多公里,这里风景秀丽,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天繁花似锦,夏天高山耸翠,秋天金桂飘香,冬天白雪皑皑,大家可以看到冬季的武当山尤如雪的仙境,像是一个冰雕玉琢的童话世界,大家不妨在冬日也到这里玩一玩,看一看。(00:45——01:15)30秒

  当然,这里不仅是道教的香火胜地,道教文化深入人心,另外,它还是武当拳的故乡。中国武林历来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许多人都是未识武当山而先知武当拳。武当山从唐朝的贞观年间开始修建,到明代的永乐年间达到高峰,这里的建筑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采用皇家的建筑方式统一布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之列,成为全世界的瑰宝。武当山的宫殿也是非常的多,像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紫霄殿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01:16——02:05)48秒

  就像武当山的36岩可谓是一大奇观,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被称为36岩中最美的南岩,这座雄踞于南岩悬崖边的石殿是建于元朝,在石殿悬崖之边的这个小建筑是雕龙石梁,石梁悬空伸出了2.9米,宽只有30厘米,石梁上面雕有盘龙,在龙头顶端雕有一个香炉,这便是著名的“龙头香”,它横空跳出,下临深谷,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过去有些香客冒着生命危险去烧龙头香,以示虔诚,可见,他们对道教的信仰之深,由于下临万丈深渊,安全起见,大家如果想许愿的话也可到别的地方,因为心诚则灵嘛。(02:06——02:53)50秒

  各位游客们,大家现在看到的金光闪闪的雕像就是石殿中的,它们也都见证着石殿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有道文化的气息。我们总的是顺着一条由下往上的路线行进的,回首南岩,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我们现在登上了海拔为1612米的天柱峰,它素称“一柱擎天”:若您站在天柱峰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壮观景象,而在天柱峰之颠屹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那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金殿,它是武当山又一著名宫殿,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钢铸金鎏大殿,修建于永乐十四年,整个金殿没用一根钉子,全是铸好各个部件后运上山搭建而成的,铆和的非常的严密,看起来浑然一体,大家还可以进入殿内去祈祷求福,以保健康哦。(02:53——04:20)75秒

  巍巍武当山,绵延八百里。亲爱的游客朋友们。观赏了奇峰高耸,终年云雾缭绕的“仙山群阁”——武当山后,是否对她那群山延绵的磅礴气势和仙骨幽幽的道教文化颇感兴趣呢?希望小朱今天的讲解能让大家对武当山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最后,祝大家幸福吉祥,合家欢乐!(04:25——04:55)30秒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

  西华公园(又名三元洞),位于文山县城开化镇西面3公里的西华山上。据说,这一游览胜地,是清朝同治初年由一姓潘的和尚发起,由许多能工巧匠自动参加开辟的。到了光绪年间,又开始建造亭台楼阁,以后经过多次加工,增设了石级、凉亭,添置了奇花异树,称为“三元洞”,这是象征科举时代的“连中三元”。三元洞地势十分险要,气势磅礴,景色秀丽,洞内宽敞,空气自然流通,洞外亭台楼阁,层层叠起,雕梁画栋,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于洞口凭栏远眺,遥见山川平畴,盘河如带,可以把群山环抱的文山坝子及坝子上的田园、村落尽收眼底。洞周围树林茂密,气候清凉,是避暑和游览的胜地。

  西华公园始建于康熙初年,名西山寺。公园依山而上,山势巍峨峻秀,宕壁陡垂险要,岩洞宽敞如厅、幽然相通。山林碧绿苍翠,山花如霞,楼间雕梁画栋,匾额知鳞。亭台玲珑别致。雅静宜人。乳石晶莹剔透,色彩斑斓,石阶层层叠叠,犹如天梯,池水清澈明亮,静影沉壁。石雕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凭栏远眺。全城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历代文人墨客誉之为“文山大观”。景点分别有险峰、翠峰、伴月、玉升、半山诸亭。稍息宫、静雅轩、聚群堂、曲桥池,七叠岩萦列上下,大型石雕“九龙汇”兀立其中。木兰芬芳。柳影婆婆,紫微争艳,秋桂成林,多姿多色,各成一景。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3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平昂,补间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

  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17]

  献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而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

  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中国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历史、文学、绘画、雕刻、书法艺术爱好者,来西安而没去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会十分遗憾。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文庙的历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参观这里就像是观看主戏前的序幕。

  文庙就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游客们还在车上时就能发现这里是一片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式的古建筑群,不亲历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谁能相信在繁华的闹市区竞有如此幽静的场所?

  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建有孔庙,规模最大的要算山东曲阜的那座了。我们面前这座西安孔庙始建于宋徽宗赵信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长安国子监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移建于此,历经元、明、清各代,屡屡修葺,依然保留着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墙根下那几棵古槐有人说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被称为太庙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三学街—孔庙大门—木牌坊】

  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西安府辖的长安和咸宁二县的学府,相继迁移至文庙两侧,遂有一庙(孔庙)三学(咸宁学、府学、长安学)之称。三学街的称谓也就一直延续下未了。今天,这里已成为西安古文化艺术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宝、文物古玩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学街后步入博物馆大门,向东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楼等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别具风格的动人画面。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其实天下孔庙无正门。无论大小,孔庙的整体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开南门,而开义路(东门)和礼门(西门)。全国所有孔庙都把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对称地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说是至高无尚。若开南门,便是不敬。

  孔庙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它用12根红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气坊。按当时规格建造法,本来应该把牌坊设在孔庙门外。这座牌坊是由西岳庙迁建过来的,由于门外是城墙,选不出合适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这里了。

  【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两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进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经看到中间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棂星门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棂与灵通用。灵星为星宿之名,是神话传说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棂星门由二门改为三门,中门书“文庙”二字,东西门不变。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大成殿的得名来历—建筑历史—魁星楼的兴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成殿,这说明我们已经游到了孔庙正殿。“大成”取自《孟子·万章章句下》“孔子之谓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犹作乐者,集众乐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其意思为,孔夫子好比乐队指挥,能把演奏的内容融为一体,变成大型演奏,故称大成殿。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成殿始于宋代。这里的大成殿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当时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围有栏杆,东、南、西面有石级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龙纹图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时,毁于一场无情的雷电之火。

  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兴衰,俗称魁星。一般应试得第一名者为“魁首”或称“魁甲”,即指状元。旧时孔庙或学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楼,以祭扫魁星,祈求功名顺利。

  这里的魁星楼,建于明神宗朱栩钓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楼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毁。公元1986年,党和政府据历史资料,依原楼大小、高度及形体重建了魁星楼。此楼建在城墙上,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景云钟—七座碑亭】

  我们穿过戟门,在东侧可以找到被称为天下奇物的景云钟。

  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称景云钟,也叫景龙观钟。此钟高2.47米,重约6吨,用铜5000多公斤,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它由25块铜模铸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铜铸弥合的痕迹。钟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以各种不同的动物和飞天,造形生动而形象。32枚钟乳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据说它们具有装饰钟表面和调节音韵的作用。

  钟上铭文共18行292个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还谈到此钟的铸造经过。

  唐睿宗李旦铸钟,是为了纪念他的哥哥中宗李显。李显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三、四子,这两人都做过短时间的皇帝。唐代兴建的钟楼,毁于战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样观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层高的钟楼,悬钟子上层中央,早晚敲钟报时。这座钟移到陕西省博物馆后,1964年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展,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西安电报大楼的方形大钟报时的钟声也是景云钟的录音。

  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庙。最后大家数一数,从载门到大成殿的路两侧总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状相同。这些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列,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开始参观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即闻名还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唐代石经,包括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书写的《开成石经》等。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长安城务本坊国于监大学内(今西安城南文艺路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志士仁人,为西安碑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碑林的创始人是北宋龙图阁学士吕大忠,是他亲自主持设计,基本形成了以《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为主的碑林陈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当推唐代的韩建,是他把弃于郊野的唐石经第一次迁移到尚书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还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经迁入城内。两人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金元时期的任佐,捐钱筹划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学家费甲铸为防止碑林拓印受损,摹刻充实碑林。还有大家熟悉的民国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捐给碑林《汉熹平石经残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汉代碑石,而这碑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字数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积成川,碑林就是经过历代中国人的辛勤努力,才成为今天的文化艺术宝库,当大家欣赏到这一块块来之不易的碑石,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台孝经碑》—第一室《唐开成石经》—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西安碑林广场。大家已经看到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两字传说是林则徐写的。亭内竖立着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镌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4石结体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碑文用隶书书写,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很值得游客们观赏、临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龙,碑座上线刻双狮和卷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显得庄重魁伟,气象不凡。据说当年碑刻好后,李齐古把拓本呈给唐玄宗过目,唐玄宗又写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大学内。由于这套石刻经书刻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称《开成石经》其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13部经书。前12经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宽83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万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专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关于政治、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言论,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辑于战国时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学说的珍贵资料。说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书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不知道游客们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参观第二室时,大家一定会奇怪:怎么在这体现中国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会出现刻有外国文字的碑石?其实在西安碑林中,刻着外国文字的碑石有好几块,最为著名的就是眼前这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它高279厘米,宽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__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到长安。此碑立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净述事,吕秀岩书写。看到这里,大家是否能体会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渊源呢?

  【盛唐书法名家颜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们之中是否有书法爱好者?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初唐有四位大书法家,他们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他们是二王(王台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然而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应该是盛唐时期的颜真卿。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那么颜真卿的书法则是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等职,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称“颜平原”。他一生为人刚毅正直,屡遭权奸陷害与排斥,最后为维护唐朝统一,以身殉国,被人尊称为“颜鲁公”。颜真卿善楷书和行草,他博采众家之长、独创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把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有70多种,在西安碑林这座书法艺术的殿堂里,陈列的颜真卿真迹有6处。如第二室中的《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书写的墓碑,44岁时书写。其特点是字体端正,苍劲有力,结构严密,更多地保留了晋和初唐楷书的风格。还有挥洒自如的《颜氏家庙碑》、劲挺豁达的《争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浑厚雄健的《臧怀恪碑》、气势磅磅的《郭家庙碑》、丰润饱满的《颜勤礼碑》均在第三室。游客们可以根据颜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去体会、去感受。

  【诸遂良、王羲之与《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二室,各位游客已经看到有两通位后三藏圣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迹;一通是唐代大书法家请遂良的手笔。来过西安旅游的人还知道在离此不远的大雁塔上还有两通碑,一通是《雁塔圣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圣教序记碑》。游客们会问,古人为什么要坚那么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呢?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又怎么能为唐人书写碑文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碑文内容。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这小说的主人公还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师。玄奘法师曾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人离开长安去印度,沿丝绸之路长途跋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共在外17年。当他满载657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城时,唐太宗非常激动,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亲自撰写“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内容。

  现在我们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时曾任中书令、诗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见这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话遂良不同于一般大书法家。只是他后来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爱州刺史。请遂良写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两处3通,一处是镶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另一处就是眼前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那么游客看到这里会问:褚遂良为何要写3通圣教序碑呢?传说,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令褚遂良当场书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事后,请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书写碑文过于拘谨,现场发挥得不够理想,便又重写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称《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会稽山阴,初任秘书郎,后任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职,官到有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的《兰亭集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传。据说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下令由国库出重金购买王羲之真迹,经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宝有2200余件。所以,历史上曾有唐太宗骗取《兰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于王羲之为唐人写碑与唐太宗崇佛和爱王羲之书法有关。唐弘福寺沙门和尚怀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书法家。为了使皇帝写的碑文和王台之的书法珠联壁合,经久传世,怀仁决。小集字勒石成碑。这时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条件是有大量王体真迹。为此,怀仁和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花费巨大代价,历经24年才完成这通特殊的丰碑。

  各位游客,西安碑林的参观到此结束。有兴趣的话,您还可自由游览其他碑刻,但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谢谢!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5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从此,天龙山声名大振。

  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游天龙山习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有人说这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下拓的遗迹,实为附会,被传为笑谈。游人从南山到北山游览,则另是一番情趣。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虬柏蟠空”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据说排名为第六位,可惜后来被盗,至今仍有150余件作品流落海外。

  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这样,天龙山石窟应该是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而不仅仅是25个窟,只是由于南北两处路线不顺,崖壁险要,又是较晚的作品,故鲜为人知。

  综观天龙山风景名胜区,它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6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20xx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20xx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7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我们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见。俗话说:"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重逢".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为大家服务。谢谢!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8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魏等国地。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万,有汉、回、蒙、满民族,省会太原。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炎帝曾于此活动;中国史前的三位伟人尧、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业。山西名胜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处,石窟、佛寺及艺术雕刻遍布全省,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总之,山西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之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祠风景名胜区、平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的产品已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平遥古城、云风石窟,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在新的世纪,山西经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了三大旅游区,即,以大同云冈石窟、佛教胜地五台山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以平遥古城和乔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解州关帝庙为主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9

  接待各人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胜景之前,我先给各人先容一下本日的太原和汗青上的太 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诲中心和交通关节。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个中城区168 平方公里;总生齿约280万,个中市区生齿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气魄威风凛凛迥异的大桥又将对象中国台湾牢牢连在一路。市内高楼商厦比肩矗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长,尽显壮观的当代都会派头。趁便汇报各人,太原的街道极为类型,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树路、五一起、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对象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对象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利便,断无迷失偏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织,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绚丽,各具风范。因此,古来就有“俊丽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汗青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处所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以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后世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其时晋国的中心在本日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权势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定于春秋末期。约莫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本日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属以晋阳为据点积储权势,奠基霸业。

  公元前453年,把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连系韩、魏攻打赵襄子。赵依附晋阳高城深池听命,使智氏难以到手。智伯情急智生,发明晋水从龙山何处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即是晋桐智伯渠的泉源。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原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朋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年,周皇帝正式认可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职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国都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都城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必要声名的是,太本来义为辽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道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牢靠下来。以后,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管辖太原、上党等六郡。以后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也许源于太原位于对象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止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多半会。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瓜代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雄师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获得较长时刻的休养生息,而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下场限弘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代替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起身之地太原举办了大局限的建筑。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光辉绚丽水平远远高出都城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孔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期间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制作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越发利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代替。而兴唐的李渊父子即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恒久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渡过,被人称为“太原令郎”。在隋末全国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昔时11月便攻人长安,成立唐王朝。太原这段非凡汗青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职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更名“北京”,最后又规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实,唐代晋阳已经成为凌驾汾河中国台湾、由三座城池联接构成的多半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 21公里,里面包罗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所有席卷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对象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对象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 ”,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美满无缺,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互相呼应,互为依托,气魄威风凛凛奇异。 唐末五代全国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浙江导游词,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京城”,这里的新闻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华夏。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皇帝”都是从太原发迹篡夺全国。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成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平静兴国四年(公元 979年)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降服信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敌视晋阳军民的固执抵挡,二则恐惊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命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落难失所的城中黎民纷纷外迁,个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事实是北方计谋腹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需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上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即是此刻太原城区雏型,太起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宋朝统治者避忌“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配置了阳曲县,以后太原又有“阳曲”之称。必要声名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皇帝与其争夺山河,就把太原的街道多半计划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现在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成长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家、风物奇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俊丽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浊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火食有数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后世朱棡为晋王,坐镇世界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本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很多地名仍相沿其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败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 30平方公里,生齿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获得了长足成长,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多半市,并且是世界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故国的当代化建树中施展着越来越大的浸染。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汗青上名家辈出。春秋期间有闻名构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闻名墨客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字画家米芾;金代名墨客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闻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汉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孝顺。在漫长的成长进程中,太原积淀了富厚的文化遗产,生涯至今的如晋祠古构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浏览和研究代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抱负的旅游场景。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0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XX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XX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儿子朱棡为晋王,坐镇全国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许多地名仍沿用当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北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1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又是一个端午时节,正是游玩避暑好时候,我们全家去晋源区的蒙山大佛游玩。一路上,我坐在观光电瓶车上,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转眼间,就到了半山腰,走下车来,放眼望去,只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石路通向了一尊巨大的佛像。远远望去,就像在云端似的。

  我们顺着小山路往上爬,中夏的美景尽收眼底。小路两旁,小草碧绿一片,小树已能成荫,各种野花红的、白的、紫的开得到处都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路上形状多样的手工音乐盒子。它是用木头制作的,有的像蘑菇房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苹果,从那里发出的音乐令我心情愉悦。到了山顶,爬上高高的台阶,一尊巨大、雄伟的石头佛像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有名的“蒙山大佛”。我们全家在大佛下留下了幸福全家照。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2

  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太原。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味。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3

  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

  以鹳雀楼主体为中心的鹳雀楼景区分四个游览区:一是名楼游览区,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二是黄河风情游览区,包括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园、柳园;三是山水游览区,包括苍山自然景观园、吉祥如意湖、鹳雀园;四是康乐游览区,包括蒲津康乐园、唐风马球场、日潭戏水园等人文自然景观。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盛唐时代开放的社会精神和盛唐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盛唐时代开放的社会精神和盛唐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

  鹳雀楼已经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成为国内外游人观光、浏览、休闲、度假的国家级旅游景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奔腾汹涌的气概;又可望那阡陌交织、坦荡无限的大地,遥望“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华夏根祖的历史风貌;也可以南望起伏连绵的条山,还可以隐约西览雄伟壮观的西岳华山,领悟中国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先生“中华”缘于永济,“中”指太行山脉的中条山,“华”指秦岭山脉的华山的论断。正由于鹳雀楼立晋望秦,西为华,东为夏,正好座落在华夏历史座标的中点上。因此,必将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华人在这里领略王之涣千古绝唱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登高望远的精神。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4

  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怀仁县境,1120_年前,晋王李克用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这里会盟,两朝太祖易袍换马、义结金兰。后来,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辽太祖取“怀想仁人”之意,将这里命名为怀仁县。您如果进入怀仁县城,就可以看到晋王李克用和辽太祖把臂盟誓的雕像。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朋友们,我们现在正行驶在辽阔的金沙滩古战场上,只不过历史上苍凉雄浑的景象已经换成了眼前绿色的新装。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树林和茂盛的庄稼。不过,当我们来到金沙滩,仍然会在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悲凉,当我们的视线穿越1020_年的历史时空,一幕印刻在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大战就会历历出现在眼前,那隆隆的战鼓声将杨家将的慷慨悲歌演绎了整整一千年。其实,血战金沙滩的故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从小到大我们从老人嘴里听、戏台上看、收音机里听、电视机里看、电影院里看、书本上面读,杨家七郎八虎有的战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溅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难不死,却仍然镇守雁门、为国尽忠,乃至连杨门女将也个个巾帼不让须眉,临危时刻披挂上阵、血染疆场,真可谓是满门忠烈、气壮山河。金沙滩——是杨家将赋予了这三个普通汉字以忠勇爱国、慷慨激昂、凛然正气的文化内涵;金沙滩,从历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场已经变成了美好的家园,然而当我们走过这片热土,会感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样的肃穆,正象诗人白桦说的那样:“鲜血洒在战场,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间,一千年的悲歌从古唱到今”。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金沙滩大战的本来面貌本来并不是这样的,杨老令公也不是撞李陵碑而死,而是由于作为三军统帅的潘美和王侁没有按照原先约定好的计划协同作战,导致战略失利,在金沙滩以南100多里的神池县陈家谷被俘后绝食三日而亡。好,前面要到应县了,除了赫赫有名的大木塔,应县还是杨家将的生死冤家——辽国萧太后的故乡。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5

  太原作为一座省会城市,这里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传为世界之最。

  晋祠在我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在景区构成的诸多元素中,优美的天然景色和多种人文景观,无不张扬着灿烂中华历史文化的魅力。

  而晋祠的水,则是其中的瑰宝,是晋祠的灵魂。晋祠的水,多、清、静、柔。浅池深潭星罗棋布,沟渠小溪随处可见。信步而行,或越小桥,或穿阁榭,或暂坐小亭,地上水流潺潺,令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度,清澈见底。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这些彩塑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此外,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6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临汾盆地之间,扼太岳、吕梁两大山系交汇处,距省会太原市150公里,北临介休,南接霍州,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总人口22.8万,辖8镇10乡316个行政村,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资源丰富,宝藏众多,地广物阜,是开发较早的千年古邑之一。灵石地处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发祥地,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繁衍,劳动生息。相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造福三晋众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胜古迹遍地,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淳朴勤劳,历来是平安富庶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来,灵石人抢抓机遇,艰苦奋斗,拼搏实干,使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健康发展阶段,1998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6亿元,工业产值2.82亿元,乡镇企业产值6.37亿元,县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冶金、化工、建材、商贸等综合发展、优势突出的经济格局。实力雄厚的煤炭工业。灵石县素称“煤海之乡”,是全国重点主焦煤产区之一,储量丰富,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年产原煤、洗精煤、焦炭达1400万吨,是华北最大的煤焦生产县。前景非凡的冶金、建材工业。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灵石的优质石膏产量位居华北第一,铝用炭块占全国销量的1/4,生铁、铸管、水泥等产品初具规模优势,称雄市场。

  充满生机的化工工业。灵石拥有一批规模较大、设备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硫磺块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电石、石炭氮、双氢氨、二硫化碳、焦压硫酸钠、甲醇、煤沥青、炭黑等名优产品在海内外久负盛誉。灵石山川皆优,森林覆盖率高,天然侧柏林面积为华北之最,物产富饶。“绿色食品”众多,荆条蜂蜜、蜂王浆、柏籽羊、核桃仁、德和源香醋等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灵石是一块资源丰富,山河壮丽的宝地,又是一块充满魅力,极待开发的热土。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灵石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开放的软硬环境全面优化,基础设施完全适应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惠顾灵石,投资开发,观光揽胜,经商贸易、携手创业,共展宏图,同享灿烂似锦的明天。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7

  大家好!欢迎您来大同参加晋北古建宗教之旅!在这次旅程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通报一下我们此行的线路和景点。我们首先要和大家一起领略塞外古城大同的风采,参观著名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著名的北岳恒山悬空寺,以及世界最古、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当然,我们还要登上华北屋脊,去朝拜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文殊道场五台山,参观以佛光寺、显通寺为代表的五台古刹,感受那里清凉宜人的气候风光。

  好的,我们的旅程已经开始了,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概况。大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这里是赵国的领地,汉代的时候设置平城县,北魏在此设立都城,辽代设西京道、大同府,大同之名首次出现,取《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为大同”的含义,寄托着“同心同德,巩固基业”的美好愿望。大同市是山西省最北的城市,是全省第二大城市,面积1万4千平方公里,人口314万,下辖5区7县。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大陆性气候较为明显,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暂温热多雨,春秋凉爽温差较大。因此,处于同一纬度的北京每年超过30摄氏度的炎热天数达80多天,而大同仅为20多天,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来到大同,虽然正值盛夏,但大家是不是感觉就像是初秋时节,特别的清爽凉快。

  我们的右面是观音庙,观音庙的门前有一座流光溢彩的琉璃三龙壁。大同市著名的龙壁至城,除了全国最大、最古、最精彩的九龙壁,还有五龙壁、三龙壁、一龙壁,算得上是琳琅满目了。

  大家请看,这面就是著名的晋华宫矿。作为“中国煤都”,大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别开生面的井下探秘游,您可以身穿矿工的行头,乘坐井下小火车,进入深达300米的地下王国去了解煤炭知识、观看采煤工艺和罕见的地质奇观。

  好,过了佛字湾,云冈石窟就快到了。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最辉煌的时代就是北魏王朝,而最辉煌的文化遗产则是北魏王朝倾全国之力营建而成的云冈石窟,1500年过去了,北魏王朝早已烟消云散,而云冈石窟仍然笑迎八方来客,向全世界展示着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诗。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8

  迎泽公园因位于古太原城门附近而取名。它居于市中心宽阔的迎泽大街中段,交通便利,视野开阔,总面积666900平方米,迎泽湖水面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太原市内最大的公园。迎泽湖分成南、北、中三个部分。中湖东侧,长廊蜿蜒,长达150米的廊式木构建筑雕梁画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湖南面,假山堆砌。假山脚下,水榭伸至湖心。迎泽湖上,桥梁横跨,游船点缀,颇有生气。

  迎泽公园凉亭极多,取名也很别致。北湖东岸有绣绮亭,菜花池畔有荷花亭,西门附近还有景亭,果园附近有玫瑰亭,与长廊相对的有六角亭,牡丹园里有牡丹亭、小茅亭、四角亭……曲径奇趣,优美多姿,引人入胜。公园内古建藏经楼颇为典雅。这是一座金代建筑,从别处迁移至此,给迎泽公园添了古朴的风采。

  在公园内只有一些普通的水果可乐之类的食品,在面食节到五一公园可以品尝山西的各类面食。在公园北边的一条步行街上可以尝到头脑、莜面栲栳、稍梅(烧麦)等太原的名吃。

  公园南门正对的就是古老的迎泽宾馆,以前一般称呼八角大楼。当然这里是比较贵的。西门出去是山西医学院,这里有招待所,价格比较便宜,一般2人包间都在100以内。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19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同市。大同位于太原盆地北端,是国家级历史名城。而今天我们要去的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在导游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提问,我一定会为您解答。我姓李,叫我李导游就可以了。下面我将带领大家到中国的四大石窟之一—— 云冈石窟去旅游。

  游客们,请看,前面就是云冈石窟了,请大家跟我从这边走。

  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我们现在位于中部的石窟。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顶布满浮雕,真是美丽极了。你们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五、六窟了。大家快走呀。

  第五窟到了。这个石窟的中央坐像是最大的石佛。它高达十七米,脚上站十二三个大人也不会拥挤。请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是一条狭长的隧道,你们猜这是做什么的?对了,这是佛教信徒们礼拜绕行的诵经道。

  第6窟是云冈石窟中以精巧著称的一窟,称“第一伟窟”。请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圆雕的高浮雕,佛像的立体感很强。我们举目四周环视,发现整个洞窟的空间、佛像、罗汉和瑞鸟神兽、花卉等等……请大家随我一起来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画面……好了,请大家自由在石窟里观赏,1小时后来这里集合。

  当黄昏的镰刀收获了最后一缕阳光,请大家在露天大佛下拍照,愿大佛给各位留下深刻的回忆,带来美好的福音。谢谢!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0

  绵山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闻名於世。也许是寒食清明的名气太大,遮掩了它种.种的神奇。今年清明时节,去到绵山拜谒大情大义的介子推墓,进山一看,吃了一惊,绵山竟藏龙卧虎有此绝世的奇观!

  归来与友人侃一侃绵山的见闻。友人便给我出一道题:“你能给绵山的神奇起个名目吗?”我说:“至少三大奇观”。友人说:“说说看,哪三样奇观。不过,每一样必能称奇於天下,方可谓之奇观。”我听罢笑而道来——第一样是佛教奇观:全身舍利。

  早听说古代高僧修成正果,圆寂之后,身体不坏,僧人们便请来彩塑工匠,以泥土包其身,依其容塑其形。佛教中,高僧尸体火化后米粒状的凝结物,称做舍利,并视做勤修得来功德的成果与标志。而这种圆寂后身体不坏的高僧更具同样的意义,故称全身舍利。一般的佛像都是用泥土草木塑造的,全身舍利却有高僧的身体与精神在其中,自然对敬奉者有一种震憾力和影响力。要有怎样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这样的全身舍利?

  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来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极其珍罕。然而,谁会想到绵山上竟还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云峰山顶上的正果寺中。

  在古代绵山,修炼一生的高僧,自知大限将至,便由一根铁索攀至山顶,或通过一个临时搭架的木梯爬到悬崖绝壁上天然的洞穴里,停食净身,结跏趺坐,瞑目凝神,安然真寂。据说只有真正修成的高僧才能肉身不腐。如今绵山正果寺中东西殿的全身舍利共十二尊。由於身体风干后抽缩,体量显得比常人略小,其神气却栩栩如生。三晋彩塑艺人的技术真是高超绝伦,居然把每一位“包塑真容”的高僧的个性都传达出来。有的仁慈和善,有的忧患悲悯,有的明彻空灵,有的沉静淡定。他们大多是唐宋金元几代的高僧,至今最少也七八百甚至上千年!岁月太长,泥皮破裂,里边露出僧袍;那位唐代天宝年间的高僧师显的脚指甲也能清晰地看到呢!历史赤裸裸和千真万确地呈现在眼前。一种坚韧追求的精神得到见证,令人敬佩。当今世上哪里还能见到这样佛教的奇观?

  再一样是山水的奇观。先说山。绵山以石为骨骼,土为血肉,树为衣衫。山多巨岩,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颇为壮观。最奇特的是这些巨岩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内深凹进去,有如大汉吸腹,深邃如洞。里边既宁静又安全,无风无雨,冬暖夏凉。绵山里这种内凹的岩洞随处可见,最大的要算是云峰寺山的抱腹岩,中间竟然凹进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宽竟达二百米!我此次到绵山已是春暖花开,岩腹内冬天里冻结的冰竟然依旧坚硬不化。古人早就看上这大自然神奇的恩赐,便在这巨大而幽深的岩腹里建庙筑寺。自三国以降,历代修建的庙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优美异常。年年逢到庙会,来朝拜的香客多达万人。一时香烟缭绕,溢满岩腹。这样的奇观何处之有?

  绵山的山奇水亦奇。

  原以为绵山多石,水必定少。山里的人却告我一句不可思议的话:“绵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待我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单溪水在谷底奔流,就连近两千米的龙脊岭和李姑岩的极顶也可以见到泉水从石缝里涓涓冒出。奇怪的是,这些水好似从石头里溢出来的。有的像雨水一样滴滴答答落下来,有的汇成细流沿着石壁蜿蜒而下,有的从岩石里渗到表面湿漉漉地洇成一片,难道绵山的石头里都是水——就像古人所说好的石头都是“负土胎泉”?

  绵山最神奇的水莫过於圣乳泉。

  传说的圣乳是一种理想,现实的石乳却更奇异。所有石乳都长满厚厚的生气盈盈的绿苔,好似毛绒绒翠绿色的乳罩。有时上边还生出一种紫色小花,娇艳可爱。

  这美丽而神奇的圣乳不是绵山独有的奇观吗?

  更加惊心动魄的绵山奇观是——挂祥铃。这个原本在唐代是一种祈雨谢佛的法事活动,渐渐已演化为绵山一带的民间习俗。

  绵山的挂祥铃在抱腹岩的空王寺。人们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许愿或还愿之后,便请专事挂铃的艺人上山,将一只水罐大小的铜铃挂在岩腹上方陡峭的岩壁上。

  挂铃之举十分惊险。艺人先要爬到山顶,将一条绳索系在松树上,然后扯住绳索一点点降落下来,直至岩腹上方,遂以绳荡身,直到贴附岩壁,再把铜铃牢牢挂在洞口上方的岩壁上。整个过程令人心惊胆战。艺人只身悬吊,下临无地,全凭一根绳索,需要非凡的胆量与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达对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将铜铃挂好,随即燃放红鞭一挂,以庆事成,亦报吉祥。

  挂祥铃这个古俗为绵山人所喜爱,千年不绝。如今抱腹岩洞口挂着铜铃密密麻麻一片,山风吹来,铃声叮当,清脆悠远,与下边寺庙中的钟鼓和梵乐合奏成乐,悦耳亦悦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处还有?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1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现五台山寺庙尚存43处,其中台内37处,台外6 处。 五台山众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内台怀镇。这里寺庙林立,殿宇鳞次栉比,圣景圣迹荟萃一处,其中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寺和菩萨顶被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台外的寺庙比较分散,其中以南禅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这里众多寺庙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关于他的来历,说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说法是他出身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庭,因有慈爱之心,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的大弟子,帮助佛化导芸芸众生。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故专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文殊的坐骑为一青狮,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文殊菩萨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为众菩萨之首,后因对观音信仰流传,逐渐被取而代之。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2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务国旅的导游员张艳红。很多现代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梦回唐朝,但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大致有两个地方可以帮您实现心中这个遥远的梦。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另一处就是大家现在身处的这座千年古刹——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亚洲古建筑”“亚洲佛光”之称。他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字誉为于“四绝于一身”。称赞佛光寺是国内古建的瑰宝。

  但在梁思成先生发现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学者扬言,“中国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有到我们日本的奈良来”。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从1932年起,开始了艰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他们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调查古建2738处,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独没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台山全图》,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个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骑着毛驴来到了五台山。这天笼罩在灿烂余晖中的大唐建筑迎来了它历史上虔诚的造访者。当他们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时,梁思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终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后来的回忆中,梁思成说,这一天是他十几年古建考察生活中幸福的一天。在他们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县附近时,得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在这一年的后几个月里,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们看到佛光寺坐东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据说历史的佛光寺比现在要大得多,乡间有“上马关山门”的说法。同时大家可以发现,佛光寺的布局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样。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轴线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国现存寺院中绝无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与通常所见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刚才踏上的72级阶梯,我们眼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东大殿啦,整座大殿给人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台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硕大、屋顶出檐平缓且深远,整座大殿色彩单纯。”有人说,这大大的屋顶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欲展翅高飞的样子。这正是大唐文化的完美体现,是那种胸怀坦荡、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气魄。是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若赶上夏雨时节,整座院内香风花语,或在院中信步闲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骤雨垂帘,远山明灭,将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会溅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带来的清凉气息,真的和唐朝无二致啊。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梦回到了久远的大唐王朝。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3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尧庙

  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

  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临汾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临此。

  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举行祭尧仪式并逢庙会,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定为皇会,届时全国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前来谒祭,庙会之盛为华北之冠。历代帝王将相,达官司显贵,墨客骚人,对尧庙吟咏甚多,赞叹备至。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

  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尧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早的格局,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早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都之称。其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长廊内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龙刻云,工艺不俗。由于老的广运寺已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来重新修建的。

  庙内还有10多座石碑,上面记载了尧王的丰功伟绩。

  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据说,尧王常同他的四个大臣(既两位宰相。

  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亭。该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亭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式,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

  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召见众臣共商国是的地方,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殿高二十三米,通进深二十六点三米,通面宽四十三米。

  殿内有十二米通顶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细,狮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实为国内罕见。大殿龛内,有高达二米八的唐塑尧王像,两边站着两位宰相和两位阁老。尧王,据说姓伊,是尧庙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现尚存刻有“帝尧茅茨土阶”的石碑。相传尧王以前就住在土阶上的茅草屋子里。《韩非子.五蠹》中写道:尧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调味,用土缸盛饮水,粗布仅掩身体,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烂不堪不换。可见尧王的生活十分艰苦。

  广运殿后是寝宫,始建于唐代麟德年间,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宫龛内塑有尧王和其夫人的像。据说尧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于姑射山中。山上现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镜石(约一亩多大)、梳妆台等。庙内苍劲的古柏,植于晋代,高十数米,直径两米多,十分罕见。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树中间盛开着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游兴。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4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旅游,很高兴当大家的导游!

  蒙山是沂蒙山的主体,绵延近百公里,群峰嵯峨,重峦叠嶂,气势恢宏,主峰龟蒙顶海拨1156m为山东第二高峰,被称为“岱宗之亚”。

  蒙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地学史书”,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它记录了大地28亿年以来的沧桑巨变。28亿年前,蒙山地区为一个稳定的陆块。距今28-27.5亿年间,受大地裂谷作用形成面积广泛的海盆,岩浆沿裂谷喷发喷溢并接受沉积,形成火山沉积岩系,这就是齐鲁大地最为古老的岩石――泰山岩群。之后的2.5亿年间,蒙山地区经受两期大规模岩浆侵入,“吞噬”了泰山岩群,形成阜平期蒙山岩套、五台期峄山岩套花岗岩类;距今25-23亿年间,蒙山地区又经受第三次大规模岩浆侵入,形成吕梁期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交代或捕虏了泰山岩群和前两期岩浆岩。距今23-8亿年间,蒙山陆块经历了构造运动的挤压和小规模的岩浆活动,处于隆升剥蚀时期。8亿年以来,蒙山地区又经历了海进海退的.变迁及陆相火山活动。直到距今3000万年以来,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蒙山断裂再次活动,蒙山主体不断隆升剥蚀,终于雄踞齐鲁大地。

  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大自然的力量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它断山裂海,造就了沂蒙山区异彩纷呈的地质遗迹。

  沿蒙山山脉广泛分布着三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岩石: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共同构成了蒙山的主体。蒙山并由此成为蒙山岩套的命名地,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太古代TTG质花岗岩系出露最好的地区之一。形成于距今17-15亿年间的中元古代四堡期牛岚辉绿岩脉,命名地也在蒙山,是我国本期岩浆侵入最为典型的地区。这里有我国规模巨大的古构造带,形成于距今26亿年前后,经历长期多次岩浆活动和构造挤压作用,北西―南东方向延伸达上百公里,宽2到9公里。

  沂沭断裂带及其东临的中生代潜火山岩和侵入岩遗迹,沿线的温泉地热遗迹等,是研究华北板块东南缘构造运动、板块俯冲碰撞造山过程的重要证据。

  莒南恐龙足迹化石形成于距今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形态保存完好、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为世界少有、国内罕见。来这里还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石铁陨石,重达4吨,是研究天体演化不可多得的实证。

  沂蒙山是一座富饶的山。蒙山金刚石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原生金刚石矿,其颗粒之大、品位之高,均居全国首位,蒙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钻石之乡。距今5到4.5亿年间,蒙山地区沿近南北向断裂带有幔源岩浆侵入,形成金刚石矿母岩――常马庄金伯利岩。1983年发现的“蒙山1号钻石” ,重达119.01克拉,是国内原生矿中最大的一颗钻石。

  沂蒙山钟灵毓秀,自然风光壮美。千峰万壑,林海花潮,奇嶂绝壁,山峦缥缈,泉飞瀑鸣,湖光滟潋,兼北国山水之雄奇,继江南水乡之灵秀。

  蒙山山体巍峨高耸,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的花岗岩奇峰随处可观,海拔高度多在 500米之上。龟蒙顶、天蒙顶、云蒙峰等山峰,沟谷深邃、山势雄奇。鹰窝峰、刀山、大汪等悬崖绝壁,相对高差达百米以上。

  马G山是沂蒙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云腾雾涌,群峦叠翠,飞瀑高悬,俊秀挺拔,三面环水,水天一色。马G山主体岩石为中生代正长花岗岩类,由于断裂活动形成峡谷及悬崖峭壁。山之雄,石之奇,峰之峭,景之秀,有四奇、四怪、四险、四秀之说。马口石,高达百米,绝壁如削,巨石形如马口仰天长啸,山风吹过,巨石上茂密的芦苇,迎风抖动,如列马的鬃G,马G山由此得名。

  莒南天佛长=3800米,头枕青山,脚抵明湖,神采奕奕,慑人心魄。天佛额头饱满方正,五官清晰,是由形成于九千万年前的潜火山岩体,经长期风化侵蚀作用“雕琢”而成.

  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各类象形石,怪石嶙峋,惟妙惟肖,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公园内,令人叹为观止。花岗岩崩塌和风化作用形成的指动石及石阵景观,乃世界之稀有。古生代碳酸盐岩地表岩溶形成的园林石,造型奇特、规模巨大,为我国北方地区所罕见。

  沂水地下溶洞群,发育在距今亿年间形成的新元古代土门群藻灰岩,以及亿年以来形成的古生代寒武系灰岩中。溶洞洞体规模之大,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种类之全、数量之多,地下暗河流量之大,在江北地区实属罕见。

  溪水淙淙,泉瀑轰鸣,沂蒙山水体景观丰富多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清爽甜美的泉水由花岗岩裂隙水汇集而成,在林木草丛间迂回流淌。碧水幽谷,显示了高山林野的灵性和无限生机。因断崖岩壁酷似中国版图而得名的中国瀑布,水韵三叠,雨帘雾幕。三面群山环峙的云蒙湖,烟波浩渺,鸥翔鱼跃,使人心旷神怡。马G山下的天湖,水质纯美甘冽,栖息着天鹅、大雁、鸳鸯、鸬鹚等珍贵鸟禽,是一个天然野生动物保护区。

  沂蒙山是一座物华天宝的山,是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人类回归自然的胜地。这里有植物余种,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产地。有鸟类69种,陆栖兽类15种,蝴蝶及观赏昆虫40余种,雀鹰、白头鹞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来过蒙山的人,无不感叹这里清新宜人的大气环境,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20万个,蒙山被喻为“天然氧吧、养生圣地、长寿摇篮”。蒙山脚下已建成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地质矿产、古生物化石收藏种类齐全,规模巨大,世界罕见。

  这是一座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山。孔子著名弟子子路,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等均出生在这里。沂蒙山是中华历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就创造着远古文明。万寿宫、白云岩、明广寺、卧佛寺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佛、道寺观。

  蒙山为历代名人登临胜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即指蒙山。李白、杜甫结伴登蒙山,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不朽诗篇。苏轼也曾来蒙山观光并赋诗称颂。康熙、乾隆二帝曾游历蒙山,留下了“奄有海邦为鲁镇”,“敦俗户多淳朴风”的赞颂。

  这是一座英雄的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使华东战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加快了全国大反攻的进程。朴实的沂蒙人民,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这里是著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著名电影《红日》的诞生地。

  沂蒙山美,美在山和水。天然的地质地貌,造就了沂蒙山绮丽无比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给沂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迹和美好的传说。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5

  说起山西五爷庙也就是现在的万佛阁,于明代万历年间40年,坐落在陕西省台怀镇塔院寺的东南方向。主要由五龙五殿和文殊殿组成。五龙五殿内塑五尊龙王坐像,以五爷名气颇大,所以当地人也就把万佛阁称为“五爷庙”了。山西五爷庙的寺庙是呈南北方向的,占地2040平方米,计有殿堂间,崇楼板间、僧舍近求远20间、戏台湾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说说山西五爷庙的建筑情况:

  山西五爷庙的五龙王殿原来是卷棚顶,1920_年重建时改为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五脊六兽,正脊置铜宝刹,前有卷棚抱厦,雕梁画栋,绚丽多彩。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正因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会期间,名角,名戏都必须安排在万佛阁演出,意思是给五龙五唱戏。

  除了五龙王殿外,山西五爷庙里还有文殊殿,它是三间两重三檐四出歇山顶,上层供奉地藏王菩萨,下层供养明代脱纱三大士像;文殊坐狮、普贤坐像,观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约束米多。上层地藏王菩萨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们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转轮王,这“十殿阎王”构成了“十殿阎君朝地藏”的布局;而地藏王菩萨左右两侧的立像,原来是闵公父子。传说九华山本来是属于闵公的,但地藏王菩萨开创九华山道场时想占用这块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闵公,说:“今来贵宝地,一不化缘,二不化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闵公哈哈大笑:“这周围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占一袈水涨船高之地?师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里修行好了。”“和尚”闻言,把袈裟一展,九华山便被整个罩住了,闵公只好将它全部布施供养。殿檐梁间,悬挂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铜钟。殿内木阁上、下两层都为3寸高的泥塑贴金小佛像,千姿百态,虽多达一万尊,却无一雷同,令人称奇,所以文殊殿又称为万佛阁。

  接下来说说山西五爷庙里供奉的佛像。

  五爷庙里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因而,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而事实上,应该说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许正是因为五爷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庄严肃穆的菩萨们更亲近群众,更符合急功近利的众生心愿的缘故吧,小小的五爷庙,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在群众心目中,他们不懂什么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萨,但只要一说五爷庙,则远近闻名,几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张名片。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6

  太行大峡谷那里的景色汇萃了太行山脉的精华,山色秀美,林木郁郁葱葱,其最高峰海拔达1600多米,是华北平原最高的山峰。那里的人们勤劳朴实,30年前为了改变山乡缺水面貌开掘出了国内闻名的红旗渠,使子孙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太行大峡谷有很多美丽的景色,桃花洞是我最喜欢的景点之一。据导游讲桃花洞里面的桃花一千多年开一次,开花时花香怡人,花色引人注目。桃花洞旁边有一条静静的山谷就是桃花谷,那里遍地都是草和树,还有一个连一个的瀑布,走起来很困难。王相岩是另一个让我难忘的旅游景点。进门后得经过一座吊桥,走在桥上,桥左右摇晃,我就像要摔倒似的,很有趣。

  走过桥,沿着山腰有700多层台阶通到山顶。我们爬完600多个台阶后,沿着一个陀螺型的直立通天铁梯子到达山顶。从山顶远望,山连山,山势绵延起伏不绝。低头看山脚下面,车站的车真像一个个小手指头似的,游人呢就像一个个小蚂蚁。休息一会儿后,我们就下山返回,穿过一片绿色森林回到景区门口时才感觉真是太累了。

  在我所有游览过的景点中“太行大峡谷”是又美丽又让人难忘的地方。

  实用版山西景点导游词5篇最新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7

  五老峰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这里是层层峰峦,森林古木,各种生物覆盖着整个山野。花红草绿,山光水色,风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库存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游人往县城西南远眺,见有东锦屏峰、西锦屏峰、太乙坪峰、棋盘山峰四山峰仙态神姿,隐现于云烟苍茫之中,将高1809.3米的玉柱峰环抱其中,“有偃蹇伛楼之伏”,犹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迎贵宾之势,故名五老峰。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3000平方米的担地,北高南低,有七大人文景点:南天门、灵官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四峰帮立不敢前,俨然商皓翌帝子”。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爷视,或如椽笔耸天,或或者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其间寺庙观宫分布其间有64座,洞穴有12个,源泉有9处。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邃幽静,形状各异,对地质学、成因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和考古学都很有研究价值。泉水清纯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却舀之不尽,涌而不溢。这里的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图画之中。

  据史籍记载,早在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就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的描写。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诗赋予以赞美和记述,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律秀丽更甲条山”,誉为三晋之第一胜迹了。据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峰山早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道教排列为“第五十二福地”。

  从众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荣纪事,又有许多民间传说轶闻,宋代杨业在此屯兵练武,兵围普救寺的孙飞虎在此安营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等人物都有许多传奇的趣闻,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庙会,南北商贾官吏云集人数多达数万。现存明万历年木刻《条山玉柱晴峰图》、民国初年印制的《新绘山西虞乡县西南五老峰胜景全图》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直到日军人侵前,从山下的.虞乡西关到山上的玉柱峰顶,沿途开设的茶馆、饭律就达四十多处。山口的寺庙、梨园社戏轮番献艺,余音缭绕,民间娱乐活动及迎神赛会尽情抒怀,热闹非常。之后,出于多种原因,五老峰便逐渐衰落而鲜为人知了。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8

  绵山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闻名於世。也许是寒食清明的名气太大,遮掩了它种种的神奇。今年清明时节,去到绵山拜谒大情大义的介子推墓,进山一看,吃了一惊,绵山竟藏龙卧虎有此绝世的奇观!

  归来与友人侃一侃绵山的见闻。友人便给我出一道题:“你能给绵山的神奇起个名目吗?”我说:“至少三大奇观”。友人说:“说说看,哪三样奇观。不过,每一样必能称奇於天下,方可谓之奇观。”我听罢笑而道来——

  第一样是佛教奇观:全身舍利。

  早听说古代高僧修成正果,圆寂之后,身体不坏,僧人们便请来彩塑工匠,以泥土包其身,依其容塑其形。佛教中,高僧尸体火化后米粒状的凝结物,称做舍利,并视做勤修得来功德的成果与标志。而这种圆寂后身体不坏的高僧更具同样的意义,故称全身舍利。一般的佛像都是用泥土草木塑造的,全身舍利却有高僧的身体与精神在其中,自然对敬奉者有一种震憾力和影响力。要有怎样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这样的全身舍利?

  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来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极其珍罕。然而,谁会想到绵山上竟还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云峰山顶上的正果寺中。

  在古代绵山,修炼一生的高僧,自知大限将至,便由一根铁索攀至山顶,或通过一个临时搭架的木梯爬到悬崖绝壁上天然的洞穴里,停食净身,结跏趺坐,瞑目凝神,安然真寂。据说只有真正修成的高僧才能肉身不腐。如今绵山正果寺中东西殿的全身舍利共十二尊。由於身体风干后抽缩,体量显得比常人略小,其神气却栩栩如生。三晋彩塑艺人的技术真是高超绝伦,居然把每一位“包塑真容”的高僧的个性都传达出来。有的仁慈和善,有的忧患悲悯,有的明彻空灵,有的沉静淡定。他们大多是唐宋金元几代的高僧,至今最少也七八百甚至上千年!岁月太长,泥皮破裂,里边露出僧袍;那位唐代天宝年间的高僧师显的脚指甲也能清晰地看到呢!历史赤裸裸和千真万确地呈现在眼前。一种坚韧追求的精神得到见证,令人敬佩。当今世上哪里还能见到这样佛教的奇观?

  再一样是山水的奇观。先说山。绵山以石为骨骼,土为血肉,树为衣衫。山多巨岩,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颇为壮观。最奇特的是这些巨岩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内深凹进去,有如大汉吸腹,深邃如洞。里边既宁静又安全,无风无雨,冬暖夏凉。绵山里这种内凹的岩洞随处可见,最大的要算是云峰寺山的抱腹岩,中间竟然凹进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宽竟达二百米!我此次到绵山已是春暖花开,岩腹内冬天里冻结的冰竟然依旧坚硬不化。古人早就看上这大自然神奇的恩赐,便在这巨大而幽深的岩腹里建庙筑寺。自三国以降,历代修建的庙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优美异常。年年逢到庙会,来朝拜的香客多达万人。一时香烟缭绕,溢满岩腹。这样的奇观何处之有?

  绵山的山奇水亦奇。

  原以为绵山多石,水必定少。山里的人却告我一句不可思议的话:“绵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待我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单溪水在谷底奔流,就连近两千米的龙脊岭和李姑岩的极顶也可以见到泉水从石缝里涓涓冒出。奇怪的是,这些水好似从石头里溢出来的。有的像雨水一样滴滴答答落下来,有的汇成细流沿着石壁蜿蜒而下,有的从岩石里渗到表面湿漉漉地洇成一片,难道绵山的石头里都是水——就像古人所说好的石头都是“负土胎泉”?

  绵山最神奇的水莫过於圣乳泉。

  圣乳泉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但不是挂在石壁之上,而是从岩石的裂缝或洞眼里一点点淌出来的。时间太久,渐成石乳,饱满地隆起在岩壁上。这泉水便沿着圆圆的石乳头亮晶晶地滴下。

  关於圣乳泉的传说,与寒食节有关。据说那位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搀扶母亲避火来到这里,一时口渴难忍,正巧绵山的五龙圣母路经此地,解开衣襟以乳水相救。但是火太大了,把圣母的双乳烧成石乳,五龙圣母就把石乳留在这里,以帮助山中口渴的人。人们感激圣母,称之为圣乳泉或母奶泉。据说这圣乳慈爱有灵,每一百年会再生出一对石乳来。从春秋至今2520xx年,岩壁上大大小小的石乳已生出25对。大的如枕头,小的似南瓜。而且全都是对对成双,酷似妇女的双乳。如果饮一口这圣乳滴下的泉水,还真的甘甜清洌,沁人心脾!

  传说的圣乳是一种理想,现实的石乳却更奇异。所有石乳都长满厚厚的生气盈盈的绿苔,好似毛绒绒翠绿色的乳罩。有时上边还生出一种紫色小花,娇艳可爱。

  这美丽而神奇的圣乳不是绵山独有的奇观吗?

  更加惊心动魄的绵山奇观是——挂祥铃。这个原本在唐代是一种祈雨谢佛的法事活动,渐渐已演化为绵山一带的民间习俗。

  绵山的挂祥铃在抱腹岩的空王寺。人们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许愿或还愿之后,便请专事挂铃的艺人上山,将一只水罐大小的铜铃挂在岩腹上方陡峭的岩壁上。

  挂铃之举十分惊险。艺人先要爬到山顶,将一条绳索系在松树上,然后扯住绳索一点点降落下来,直至岩腹上方,遂以绳荡身,直到贴附岩壁,再把铜铃牢牢挂在洞口上方的岩壁上。整个过程令人心惊胆战。艺人只身悬吊,下临无地,全凭一根绳索,需要非凡的胆量与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达对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将铜铃挂好,随即燃放红鞭一挂,以庆事成,亦报吉祥。

  挂祥铃这个古俗为绵山人所喜爱,千年不绝。如今抱腹岩洞口挂着铜铃密密麻麻一片,山风吹来,铃声叮当,清脆悠远,与下边寺庙中的钟鼓和梵乐合奏成乐,悦耳亦悦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处还有?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29

  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这里是层层峰峦,森林古木,各种生物覆盖着整个山野。花红草绿,山光水色,风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库存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游人往县城西南远眺,见有东锦屏峰、西锦屏峰、太乙坪峰、棋盘山峰四山峰仙态神姿,隐现于云烟苍茫之中,将高1809.3米的玉柱峰环抱其中,“有偃蹇伛楼之伏”,犹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迎贵宾之势,故名五老峰。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3000平方米的担地,北高南低,有七大人文景点:南天门、灵官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四峰帮立不敢前,俨然商皓翌帝子”。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爷视,或如椽笔耸天,或或者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其间寺庙观宫分布其间有64座,洞穴有12个,源泉有9处。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邃幽静,形状各异,对地质学、成因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和考古学都很有研究价值。泉水清纯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却舀之不尽,涌而不溢。这里的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图画之中。

  据史籍记载,早在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就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的描写。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诗赋予以赞美和记述,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律秀丽更甲条山”,誉为三晋之第一胜迹了。据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峰山早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道教排列为“第五十二福地”。

  从众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荣纪事,又有许多民间传说轶闻,宋代杨业在此屯兵练武,兵围普救寺的孙飞虎在此安营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等人物都有许多传奇的趣闻,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庙会,南北商贾官吏云集人数多达数万。现存明万历年木刻《条山玉柱晴峰图》、民国初年印制的《新绘山西虞乡县西南五老峰胜景全图》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直到日军人侵前,从山下的虞乡西关到山上的玉柱峰顶,沿途开设的茶馆、饭律就达四十多处。山口的寺庙、梨园社戏轮番献艺,余音缭绕,民间娱乐活动及迎神赛会尽情抒怀,热闹非常。之后,出于多种原因,五老峰便逐渐衰落而鲜为人知了。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30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31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车城——十堰!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是道教圣地——武当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得道飞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谓,故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当山位于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它最早的寺观为唐代所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宫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武当山,共建造7宫,2观,36庵和72崖庙等建筑群。

  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岭,南接巴山,连绵起伏,纵横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其余各峰均倾向天柱,蔚为奇观。宋代书法家米芾曾为武当山写下了刚劲有力的“第一山”三个大字。作为旅游胜地,武当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武当山上有宏伟的古建筑。据说,在建筑的规模上,超过了五岳。早在1320_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即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以后道教逐渐增多,武当山便成了道教名山。历代以来,许多著名道家如周之尹喜、汉之阴长生、晋之谢允、唐之吕纯阳、五代陈抟、宋之寂然子、元之张守清、明之张三丰等均在武当山修炼过。其中,张三丰把道家的太极阴阳与武功相结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创立武当拳派,一时名振天下。

  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观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20_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大兴士木,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净乐宫、迎恩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玉龙宫、遇真宫、太和宫、复真观、元和观等33处大建筑群。此外,还建了39座桥染,12座台,铺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座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建筑精美,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玉虚宫等。

  武当山北通秦岭,南接巴山,号称“八百里武当”。整个武当山包括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九井、九泉、十池、三潭等自然景点,“七十二峰朝至尊”,即七十二峰都朝向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米的天柱峰,形成武当山独特的奇丽山色。

  就在这山色如画之地,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20_年,派工部侍郎郭琎率军民三十余万人,大肆营造宫、观,历时十四年之久,终于在绵延几十里的山旁、岩边和天柱峰山顶建造了一座座宫、观、堂共三十余处。其中天柱峰山顶的鎏金铜殿,金光闪烁,耸立在三面都是陡峭的悬崖之上。金殿建于1620_年,高五点五米,宽五点八米,深四点二米。除殿基是花岗岩铺垫外,其余殿体包括门、窗、瓦、椽、梁、柱等都是铜铸的,殿内供有五尊铜像,最大一尊是真武披发跣足像。

  此外,展旗峰下的紫宵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殿内有玉帝塑像,殿前有座巨型龟碑。石龟高三米,长四米,宽二米,龟背上的'石碑六米多高。坐落在悬岩峭壁之上的南岩,其建筑物全嵌在陡峭的绝壁之上。太子坡、老君堂、元和观、朝天宫、磨针井等,都是有名的去处。

  武当山风景兼泰山之伟、黄山之奇、雁荡之幽,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将之誉为“天下第一山”,虽有夸张之嫌,却也可见得这里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在进入武当山前,我首先要提醒各位几点:1.进入道观后不要以手指点神像,无论其造型多么令人惊叹;也不要背对着神像;进殿时不要踏在门坎上,也不要高声喧哗;2.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人修炼是为长寿,所以最好不要问道人的年龄。入道门的原因很多,如果没有深交,也不要问其身世;3.进山朝贡步入武当神道后,就要静默清心,不说污秽不净的话。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红艳花及鸡、犬等,不吃雁、鳗、龟、鳖、牛、犬、猪肉及生葱、韭、蒜、姜等荤腥刺激食物,不饮酒。这些都是武当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讳的;4.武当山上许多地段都没有人烟,如果你对地形不熟悉,或没有足够的准备,请勿贸然进入。最好请个当地向导。

  武当山地区有“朝武当”的习俗,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其实这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又一种方式,就像扫墓总是与踏青郊游连在一起的,“朝武当”也成为一种爬山的乐趣。每年农历三月份春光明媚和八月份秋高气爽的时节,武当山里总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好了,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内参观!

山西景点概况导游词 篇32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以五老峰、古蒲州为中心,包括黄河滩岸,王官峪、龙头山、云仙阁等6个景区,总面积300平方公里。五老峰在中条山上,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山上岩洞幽深,庙宇甚多,双瀑飞流,昔为旅游胜地。

  黄河滩岸有约6700公顷绿色林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湮没一千多年的古蒲津桥畔的4尊铁牛和4尊铁人已于1988年8月重现于世。铁牛各重3万公斤,铁人各重2吨,铁人代表维吾尔、蒙古、藏、汉上个民族、象征民族团结,蒲津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大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大桥,公元720_年,唐玄宗李隆基降旨,在今永济县境内将原有的竹索浮桥改为铁索链浮桥,并铸4尊大铁牛和4尊大铁人,分置黄河两岸。后因洪水泛滥,黄河改道,桥毁船腐,铁牛和铁人却抵挡了洪水冲击等灾难。不锈不腐,光洁完整。

  《虞乡县志》记载:“王官峪,地名。在王官古城之侧,因以为名。”

  《虞乡县志》载:王官谷有十大奇景:“天柱擎天、东瀑飞泻、石岩喷雪、奇石珠帘、百二盘旋、明镜映天、休休古亭、贻溪映绿、点石成金、恐龙化石”。登上西瀑巅顶可探幽深莫测,捕捉迷离的地下迷宫大世界----黄沙溶岩洞群。景区内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石佛坐岭、金龟望月、双人施礼、雄狮观瀑、石抱翠柏、人面石侣、关公刀痕……”

  它为历代游人所瞩目,主要还因为唐末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曾隐居于此,才使王官谷地以人传,名震河东,吸引着各方游客。《虞乡县志》记载,谷傍有其先人别墅一座,依山傍水,泉石林亭,绿树合围,风景独秀。当我们按照志书上的记载,寻找它的遗存时,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变迁之中而沓无踪迹了。入谷有一石径小道,盘山而进,曲折回环,似有“曲径通幽”之感。谷内有天柱峰、东西瀑布、贻溪清流、奇峰珠帘、明镜映天、百二盘山、休休亭、三诏堂等自然胜景和古建遗存。

  五老峰风景秀丽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造就了许多罕见奇观,具有雄、险、奇、秀、仙之特点。《水经注》称:“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峰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山中有9泉、12洞、362擎,盛时曾有64观庵庙宇,嶙峋翠巍,秀甲三晋。目前,景区内配套设施完善,有可容纳百余人住宿、餐饮、会议的三星级宾馆——云峰阁;有惊险刺激的滑道、滑索和铁索天桥;有轻松便捷的登山观光索道;有集消暑纳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秀丽景点“北方水乡”——锦绣谷.

  五老峰由玉柱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棋盘山和太乙峰组成,高海拔1993.8米。主峰玉柱峰又名云峰、灵峰,恰似一根立地的玉柱直插云霄,又如亭亭玉立的天官玉女下凡,在全国的名山大川中,玉柱峰绝无仅有,称为天下奇峰。其它四峰罗列四隅,远望犹如五位彬彬有礼的老人,列座厅堂,侃侃而谈,故称“五老峰”。这里层层峰峦,森森古木,各种生物覆盖着整个山野。花红草绿,山光水色,风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庙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3000平方米的坦地,北高南抵,有七大人文景点:南天门、灵宫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

  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仰视,或如椽笔耸天,或若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

  其间寺庙观宫分布其间有64座,洞穴有12个,源泉有9处。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造幽静,形状各异,对地质学、成因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和考古学都很有研究价值。泉水清纯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玛瑙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却舀之不尽,涌而不溢。这里的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图画之中。

  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峰山早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

  龙头山有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还有唐代柳宗元的故里,均较闻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其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气势宏伟,风景秀丽,唐人留诗者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留下得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该楼历唐经宋,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战火。

  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该工程历经几年建设,于220_年9月26日主楼竣工,对游人开放,新建鹳雀楼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鹳雀楼景区位于永济市西南20公里处,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现有面积1640亩,景区内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以古典园林式分布,形成“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式一个国家级旅游景区。

  鹳雀楼内部陈设于20_年7月底完成,陈设内容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采用各种形式说明黄河式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感悟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不久的将来,鹳雀楼将会成为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典范。

  普救寺坐落在永济县城西12.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因我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而闻名遐迩。寺内的舍利塔,创建于隋唐迄今1300多年。明喜靖三十四年毁于地震。七年后,明世宗诏令重建寺院,重建寺塔。到了1920_年,寺院又不幸遭到一场大火。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开始拨专款修复普济寺。莺莺塔在原基础上重修13层,高50米,时人有诗赞云“缤纷五彩似飞虹,八面凌空八面风。一十三层冲霄汉,琉璃宝塔冠寰中。由于人们对莺莺的爱情悲剧的同情,便顾不得佛门的规矩,口碑相传把它改称做了“莺莺塔”。舍利塔原名反不为后人所知了。

  莺莺塔为世界奇塔之一。她和我国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石琴、 河南蛤蟆塔同属四大回音建筑,以莺莺塔声学效应最为显著,其回声 机制主要在三方面:

  1、 塔内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层听上面人说话,由于声学反射 效应,声音好像从下面传来;

  2、 塔檐上的复杂结构有反射作用;

  3、 墙壁反射。而天坛回音壁主要是通过墙壁反射。所以在塔的 四周击石拍手,均可听到清晰的旺音回声;随着位置的变换,这蛙音回声也可以发生从空中或地面传来的变化。